Taiwan-Pacific Forum

2009年9月22日 星期二

評論:中國逐步填滿太平洋權力真空(節譯)

(本文曾發表於薩摩亞觀察家2009/9/17之評論,作者Paul G. Buchanan副教授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訪問學者)
中國在過去20多年於西南太平洋上以政治及經濟行為者之姿出現,已引起對其地緣政治上的意涵諸多辯論,當然也引發中國在整個大洋洲上的諸多評價,中國成為區域內的行為者,導因於美國在冷戰後戰略上的忽略及中國本身的野心。由於區域內並沒有軍事上的敵對現象,同時由於自1990年代以來,美國在中東、北非及中亞地區有不對稱之威脅,因此美國感到在西南太平洋地區,依靠海上聯盟及盟友(如紐澳日本等)即可,此外,毛澤東時代結束後,美國也認為未來與中國的關係是經濟夥伴,而非軍事上的對抗,因此促進美中之間的商業聯繫成為主要,中國也因此開放此市場後將增加西方的影響力,同時削減軍事擴張。不過,美國並未預期到,中國乃一步步地填補區域內影響力的權力真空部分,中國將軟實力投射到南太,增加未來挑戰美國在戰略上主宰的可能性,美國依靠澳大利亞、法國及紐西蘭在大洋洲的作為,現在,海上交通、資源及外交籌碼已非單靠聯盟自身才能夠對抗,美國對中國太平洋上的挑戰已無法再忽略了,於此,兩個部分說明了中國在太平洋上的出現以及美國的反應:
  第一,中國在大洋洲上存在三個主要的利益:首先是台灣的影響力,由於西太平洋許多國家外交承認台灣,因此為中國為確保一個中國政策,因此以援助的手段拉攏太平洋島國,過去15年來,中國已成為區域內第三大援助國,僅次於澳大利亞及日本;除了對抗台灣的影響力,中國在漁業、捕鯨、海床底土探採、貿易規則,特別是在相關的國際組織與場域中與其他大國對抗,因此「支票簿外交」以發展援助及低利貸款,其目的是要結合反西方的外交籌碼。而這樣的援助政策,並沒有附加什麼條件,使得援助款未並透明化,在計畫的執行上,包括訂約者、出口商、進口商等所提供的設備、原料、服務與技術上,均由中國代理商來提供,這與西方援助計畫是有差別的,通常後者會將援助與善治掛勾。http://pidp.eastwestcenter.org/pireport/2009/September/09-18-cm.htm

0 個意見:

張貼留言
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


<< 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