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iwan-Pacific Forum

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

澳大利亞模糊的太平洋政策

對多數政治人物而言,出任外交部長是政治生涯高峰,但澳大利亞外交部長陸克文(Kevin Rudd)在今年九月大選後,獲得這項任命,心中卻肯定五味雜陳,因為他不僅是前總理,當初更是現任總理將他趕下台。但既然接受這項職務,陸克文就必須動用自己豐富的外交經驗,處理澳大利亞在南太平洋地位動搖的危機。
印度與中國此刻都忙著討好太平洋諸島國,希望在此設立軍事基地或開發天然資源,澳大利亞影響力可能因此逐漸萎縮,中國似乎已經領先,保證在政治上支持斐濟(目前由軍方統治)等國。儘管當時大選在即可以理解,但外界仍質疑,為何澳大利亞原本不打算派遣閣員,出席在八月初於萬那杜舉辦的「太平洋島嶼論壇」(PIF)(不過總理姬拉德(Julia Gillard)後來仍派出時任外交部長的史密斯(Stephen Smith)與會)。持平而論,當時澳大利亞並未完全忽視南平洋地區,才透過「太平洋島嶼論壇」讓觀察員前往8月4日的索羅門群島大選,但縱然國內選戰激烈,在區域局勢如此重要的轉型期,姬拉德也不該在會議中缺席,甚至起初只考慮派一名大使參加。
若軍政府所言可信,斐濟預計於2014年回歸民主體制,而新喀里多尼亞(New Caledonia)最快將於四年後,公投決定是否脫離法國;澳大利亞過去對論壇貢獻良多,但在如此變革時刻忽略這項活動,讓澳大利亞顯得脫離現實。不過也因為中國動作頻頻,在太平洋地區愈來愈積極,讓澳大利亞有機會調整腳步再出發。雖然澳大利亞未直接參與冷戰,但顧及當時可能全面開戰,且在二戰期間,太平洋地區便首次遭日本攻擊,於是與紐西蘭及美國簽署「美澳紐聯防條約」(ANZUS Treaty)。
蘇聯威脅如今或許遠颺,但尤其自2002年印尼峇里島恐怖攻擊案後,再加上中美兩國在太平洋地區關係日益緊繃,澳大利亞更需要確保太平洋島國穩定及支持。為鞏固影響力,澳大利亞政府手中的最佳策略,或許是要說服美國,除了調整在東亞及南亞軍事部署,若要維持全球霸權地位,也要著重於南太平洋軍力。
澳大利亞為此需要求美國擴大海上合作協議,也要讓美國與太平洋島國(吉里巴斯、帛琉、東加、馬紹爾群島、庫克群島)已簽署的協議發揮效用,開放當地執政人員登上美國海岸巡防艦,在各國海域內執法,這項方案的靠山強而有力,美國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坎貝爾(Kurt Campbell)在九月底時,於眾議院外交事務次委員會做證也提及此事。
眼見中國努力在太平洋地區拓展影響力,澳大利亞若未妥善回應鄰國變化,就會居於落後地位,包括斐濟、索羅門群島與巴布亞紐幾內亞均身陷政治危機,目前這些國家人民仍期望澳大利亞出手相助。若澳大利亞無法提供這些國家所需保障,各國勢必會轉向他處,屆時中國可能仿效後冷戰時期在非洲的模式,不斷在澳大利亞後院攻城掠地。http://the-diplomat.com/2010/11/05/australia%e2%80%99s-pacific-ambiguity/

0 個意見:

張貼留言
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


<< 首頁